鄭州萬通專家解析: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
農歷二月初二,民間稱這一天“青龍節”、“春耕節”、“農事節”、“春龍節”,象征著春回大地,萬物復蘇。這一天全國各地吃食也都有講究。二月二都有哪些食俗和民俗呢?
鄭州萬通專家介紹說,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、春餅、爆玉米花、豬頭肉等,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,但大都與龍有關,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“龍”的頭銜,如吃水餃叫吃“龍耳”;吃春餅叫吃“龍鱗”;吃面條叫吃“龍須”;吃米飯叫吃“龍子”;吃餛飩叫吃“龍眼”。
炒黃豆
我國農歷二月初二,俗稱“龍抬頭”,民間有吃于炒黃豆的習俗。其實,多吃干炒黃豆對身體健康會帶來不利的影響。這個風俗可以改革一下,煮黃豆吃較好,不但能破壞黃豆中的那些不良因子,使黃豆的營養成分容易被人體吸收,還提高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。若為了保待炒黃豆吃這個習俗,也可以先將黃豆煮或蒸熟后,晾曬干,在二月初二再加鹽炒成咸味黃豆。若噴糖汁可炒成糖豆吃,就不會有副作用了。
春餅
吃春餅叫做“吃龍鱗”是很形象的,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。春餅有韌性,內卷很多菜。如醬肉、肘子、熏雞、醬鴨等,用刀切成細絲,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、肉絲炒菠菜、醋烹綠豆芽、素炒粉絲、攤雞蛋等,一起卷進春餅里,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,真是鮮香爽口。吃春餅時,全家圍坐一起,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,隨吃隨拿,熱熱乎乎,歡歡樂樂。
炒玉米
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,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,甚至不惜冒犯天條。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,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,并立下規條,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。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,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,并釋放了玉龍。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。
芥菜飯
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,并有“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”的說法。舊時,老百姓生活貧困,衛生意識淡薄,再加上缺醫少藥,皮膚病(如疥瘡)患者多,且易傳染。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,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,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,增強抵抗力,對人的皮膚有好處。故有 “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”的說法。
鄭州萬通的專家還介紹說,俗語“龍不抬頭,天不下雨”,是說龍是祥瑞之物,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。農歷二月二,人們祈望龍抬頭興云作雨、滋潤萬物,素有“二月二剃龍頭”的說法。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,會使人紅運當頭、福星高照,因此,民諺說“二月二剃龍頭,一年都有精神頭”。每逢二月二這一天,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,生意興隆。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,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,這一天“剃龍頭”,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愿望。
上一篇 : 鄭州萬通溫馨提示:今日春分 春分的習俗你造嗎
下一篇 : 【學在萬通】:對話頂級汽修大師 暢談未來職業發展